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狂飙》第三幕是怎么崩塌的?

山今 狐厂娱乐观察 2023-05-07




【转载搬运请注明出处 侵权必究】

“《狂飙》结束于26集”,这是剧集完结后大部分剧粉达成的共识。


“烂尾”对于《狂飙》来说似乎有些严重,但它的结局确实有些仓促,也不如前面精彩。


大结局后,《狂飙》的豆瓣评分从9.1落回8.8分。这仍然是一个很高的分数,但其中0.3的分差,也证明了它的高开低走。





圆不回来的逻辑与角色


导演徐纪周曾如此形容《狂飙》:“我一直希望用古典三幕剧的形式,以警匪斗争做主线,勾勒出一个时代的人物群像。”


如果以三幕剧来看,26集后,《狂飙》的时间线正式进入2021年,故事来到了第三幕——扫黑除恶,安欣回归,高启强倒台。


这本可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,眼见黑帮老大楼塌了,理想主义者坚持二十年等来惨胜。结局拍好了,整个故事的时代性、悲剧性、宿命感能再上一层楼。


但可惜的是,在这之后,无论是剧情逻辑、人物塑造、还是主题表达,《狂飙》都在走下坡路,最终导致仓促收尾。



《狂飙》第三幕的崩塌体现在,剧情推进和人物动机开始无法自圆其说,工具人比重大幅上升。


高启兰可有可无,高晓晨也沦为工具人。


作为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二二八案主犯、大嫂陈书婷之死的直接导火索,高晓晨本可以成为第三幕的重要角色。但他被塑造成脸谱、扁平的跋扈富二代,除了飙车、犯蠢、惹人嫌,基本没做别的。



就连全剧最丰富、立体的角色高启强,在第三幕也出现了人物行为动机的混乱。


在最后几集中,他买凶想要杀死儿子高晓晨,理由是高晓晨害死了妻子,他恨高晓晨。


但就在前面几集,他似乎还是爱这个儿子的——坚持不让儿子参与强盛集团事务,为了让儿子收心,不惜赌上生命和他飙车。



高启强对养女黄瑶的态度也十分模糊。


如果他把黄瑶当女儿,真心想救黄瑶,为何让黄瑶参与公司事务?此前,高启强从不让包括弟弟、妹妹、儿子在内的亲人进公司。


如果他不把黄瑶当家里人,为何在天台想舍命救黄瑶?如果舍命相救是演技,他只是想保护黄瑶携带的账本,那么在安欣及时赶到天台时,身经百战的高启强就应该怀疑黄瑶的忠诚。


无论是爱、不爱抑或利用,高启强和黄瑶之间的关系塑造都是暧昧、矛盾、不完整的。


蒋天和他的打手过山峰或成全剧最大工具人,编剧圆不回来的设定就靠他俩补上,推不动的剧情就靠他俩发疯。


大嫂陈书婷、失踪的陆寒,第三幕里没破的命案,最后一集全让过山峰给背了。


只不过这背后的逻辑真的合理吗?蒋天处理陆寒,还可以理解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对当地大哥的示好,但他谋害陈书婷到底图啥?


彼时的他已经占了高启强的上风,有赵立冬做靠山,拿下了大项目。而谋害陈书婷后,他不仅丢了项目,还被高启强打伤一条腿,失去管束的高启强变本加厉地和他对着干。


这种不够合理的行为动机,不仅让蒋天这个角色变得工具化,更让陈书婷之死变得儿戏。

黄瑶骗账本的戏份,就更加儿戏、仓促了。


账本这种最直接有力的腐败证据,本应是最难获取的。保管账本的财务主管,给黑集团做假账多年,每天在刀尖上行走,而黄瑶几句并不高明的威胁和谎言就把他给骗了。


第三幕前半段着重铺垫的养老院伏笔,在结尾也没能收回。


高启强花了大价钱和高精力维护的退休干部,似乎没有发挥作用。黄老出院和孟德海聊了会天,从此消失在了剧情线中。


重要角色变工具人、伏笔丢失,这种低级失误在《狂飙》前两幕中很少出现。


00年的徐江、疯驴子,06年的李宏伟父子、李青,都是立得住的配角。他们有自己的性格、价值观以及要达成的目的,不会为了推动剧情而做事。




安欣没有家


《狂飙》第三幕垮塌的另一个原因,是没能完成对安欣的最终塑造


在前两幕中,安欣已经足够圣人化,没有世俗的欲望、没有人格的缺陷、没有精神的弱点,完美的同时也拉远了和观众距离。


单打独斗的李响都比安欣要来得复杂,也更接近普通人面对黑暗时的状态与选择。



第三幕是一个机会,可以让安欣变得更完整、立体。


如果说前两幕是黑帮崛起史,重点在高启强,那么第三幕的中心应该是安欣。他蛰伏多年,终于等来一个机会,被掩埋的案件可以重见天日,牺牲的战友没有被辜负,他和高启强之间的命运纠葛也可以了断。


但事实是,第三幕中,安欣几乎也沦为了走剧情的工具人。指导组分走了很多本该由安欣承担的戏份。肉眼可见,最后几集徐忠的戏份增多,安欣时常消失。


更遗憾的是,安欣的人物背景也没能补充完整。我们对高启强一家怎么分猪脚面倒背如流,却始终不知道安欣住着什么样的家。


成长环境、父母的死亡、被迫分开的青梅竹马对安欣造成了怎样的具体影响,他又是为何成为了一位如此坚定的理想主义者?这些本该详细刻画的细节,全都没有。


安欣在第三幕中被削弱,也导致他和高启强之间的宿命感差了一口气。


前两幕中,安欣和高启强是无时无刻不在角力的对手。两人每次吃饭时的暗流涌动、唇枪舌剑,都耐人寻味。


但第三幕中,由于安欣失去主导地位,高启强也失去了对手,他的角力对象变成了指导组、赵立冬。



这背后有客观原因。徐纪周在接受《人物》杂志采访时说:“作为故事核心主人公,代表的是正面形象,必须得塑造一个道德上没有瑕疵的、完美无瑕的人,要不然没办法,游离在灰色地带的东西更多的话,挺麻烦的。”

但也有一些是剧本不够完整的原因,起码安欣的成长环境、生活环境及状态是可以多花些笔墨的。




丢失的时代性与现实主义


在前两幕中,《狂飙》拍出了时代性


小灵通、赌博机、烂尾楼、城中村拆迁、房地产生意,这些符号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。而高启强的每一步高升,无一不是乘着时代的东风。


或者也可以说,只有在那个野蛮生长、狂飙突进、经济腾飞的年代,才可能发生底层鱼贩变大佬的故事。



高启强起家背后更深刻的时代性,在于他与孟德海之间互相利用的关系。


06年,莽村的度假村和高速公路的修建出现矛盾,孟德海把高速公路的投标给了最合适的高启强,明里暗里想利用他对付莽村。此时此刻的高启强,充当了白手套一般的角色。


京海的发展建设需要他和他的企业,而这也是高启强后来能站稳的重要原因——“治安和治理,差出去十万八千里。”



因此,他的倒台也应该是带着时代必然性的。


但在第三幕中,我们看不到这种时代必然性。之前行之有效的手段为何失效?时代风向和权力生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社会又有哪些变革?这些没有被完整回答的问题,使得整个故事失去了原有的厚重。



后半段另一个令人遗憾的“下坡路”,是对于孟德海的塑造。最后几集中,孟德海相关剧情存在大量的后期配音,口型和台词对不上。


他被改成一个纵容家人犯罪的角色,最终也受到了惩罚。但根据第二幕的相关剧情和网友推测,孟德海和高启强之间应该有着更密切的合作。


安欣是完全的白,高启强是黑中带点白,而孟德海或许才是难以评说的复杂,真正地游走在灰色地带。



结局的垮塌,还在于其现实主义风格的退位


最明显、突兀的一场戏是杨建的自首。由于剧本中对杨建的塑造严重缺失,所以整场戏可以概括为:一个多年受贿、敛财、为自保可以陷害朋友的贪官,被前同事感召,不再抵抗,含泪自首。



这显然已经不再是现实主义的笔触。




为何仓促


当然,说第三幕全程垮塌也有些偏颇,更准确的说法是,只有佳句,没有佳章。


高启强和赵立冬在饭桌上的权力撕扯,张彪被抓后与安欣的对话,高启强和安欣在看守所里最后的对话,都是精彩的。但这些点缀般的精彩,仍然挽回不了整体的滑铁卢。



正因为前26集确实精彩、难得,所以第三幕的垮塌更让人觉得遗憾。


我们也试图为《狂飙》如此仓促的结尾找出一些客观原因——尺度压力、时间紧张、预算超支。


第一单元拍了五十多天,第二单元拍了四十多天,而第三单元拍摄时遇上疫情,很多外景去不了,搭景又没有预算。最终为了赶时间进度,第三单元只拍了二十多天,甚至连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,缺乏打磨、完善的时间。


徐纪周在接受《人物》采访时说:“他们问我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时候,我正在写第三单元的剧本,特分裂。《狂飙》2021年9月26号开的机,2022年1月18号杀青,剧本关机前十来天刚写完。”


尺度的压力也在,导演说:“还得跟制片人对执法尺度什么的,比如指导组下来有一个既定的工作程序,这时候这些程序跟商业性、戏剧性之间的平衡也挺费劲的,有些东西不能逾越的。”


“我觉得这部戏最大的遗憾可能就在于第三单元比较仓促,只拍了20多天,如果能像一单元和二单元那么从容,去打磨每一场戏的话,可能还会更精炼一些。”


《江照黎明》曾被指责“烂尾”,其编剧也在采访中表示创作中最难的是没有时间,“如果有更多时间,我们可以把这个剧本,尤其是后半段打磨得更好一些。”


事实上,这背后仍然是工业成熟度的问题——剧本创作效率能否更高?现场拍摄效率能否更高?


《狂飙》高开低走了,但它仍然是一部难得的好剧。


它的口碑和市场反馈再次让好内容、好演员回归。也正因为《狂飙》的确很好,观众才会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它,希望它能更好。我们也希望下次有更好的消息。


(转载搬运请注明出处,侵权必究)



想做中国电影工业的铺路石 | 专访导演郭帆
《三体》的好,仅原著粉可见?
2022媒体眼中艺人好感度调查
谁能逃得过无效接剧?
2022影业江湖:谁迎高光?谁在掉队?
2022年度六大剧集厂牌
电影院的2022:划烂那块银幕,再缓慢重构
2022年,秀人逃离“内娱偶像业”


如需转载后台回复【转载】如需投稿后台回复【投稿】


点个赞再走吧~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